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3-02-04 13:54:39.0读后感305

  寒假期间,《麦田里的守望者》整整读了两遍,第一遍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几乎每一页都充斥的相同的脏话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硬着头皮读的过程中经久盘旋在脑海中的问题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什么被很多人推崇?”为了找寻答案,我开始在网络中搜寻。

  答案找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既是禁书,同时也是必读书。它曾被奉为美国年轻人的“圣经”,也曾被宣传是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它是美国作家赛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那时的塞林格只有32岁,这本书让塞林格一夜成名,同时也引领了美国当代各种思潮。

  一、了解到的西方文学

  作者塞林格被誉为美国当代作家,西方文学的现代和当代是怎样划分的呢?他与中国文学的现当代划分一样吗?原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是从1919年新文化运动(推崇白话文的运动)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现代文学出现在一战前后,其只要奠基人是奥匈帝国的卡夫卡。西方现代文学,诣在反传统,逃避现实世界,追求内心世界,一般都是压抑的、扭曲的、荒诞的,甚至是绝望的。西方的当代文学出现在二战结束后,主题仍然是反传统,不过多是基于反思二战对世界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本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当代文学著作。塞林格,仅仅以他这一本小说的影响力,便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最著名的当代作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由此可见,艺术和科学是相互交织地解释着这个世界。当科技过于强大,战争开始爆发,此时,就需要艺术应运而上。从查询资料中我们看到,一战前后,西方的现代文学开始产生。而二战之后,西方的当代文学也开始产生。这种趋势是必然的。

  二、了解到的作者成长经历

  作者塞林格跟一般的作家很不一样,他的一生非常传奇。1919年,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宣布参战。第二年,23岁的塞林格就入伍从军,也同时正式投入了写作事业。塞林格在军中主要从事反间谍工作。在接下来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景象令塞林格恐惧。随后,他又被派往德法边界的赫特根森林,这是德军的重兵所在地。但是由于战略失误,盟军几乎全军覆没。塞林格虽然死里逃生,但是在这之后,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甚至还患上战后心里综合征。他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渗透着对军队和战争的谴责和不满。他借着小说的主人公,一个16岁的叛逆少年霍尔顿,表达了自己的反传统、反虚伪、反对利益至上、反对精神世界空虚等诉求。另外,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也成为当时年轻人模仿的对象。有人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二战以后美国最有名的小说人物。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霍尔顿。那么,霍尔顿为什么这么有名?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到底在守望着什么?

  三、了解到的思想精髓

  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时间跨度也非常短。它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之后,独自一人在纽约徘徊了三天的故事。

  整个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小说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用了“少年侃”的写作方式。“少年侃”这种写作方式,故意回避使用书面语,而用模仿青少年日常讲话的口气,给读者一种面对面听一个年轻人跟自己聊天的感觉,有点“嬉皮士”的味道,对社会规则有抱怨,不愿意走寻常路。

  整篇小说,霍尔顿总共进行了五次“守望”,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第一次,对琴的守望。他为了守护纯洁善良的琴,跟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打了一架。第二次,对自己的守望。他叫来了妓女,却最终没有做任何事情,守护了纯洁的自己。第三次,对善良的守望。他捐钱给修女做慈善,守护了人性的善良。第四次,对妹妹菲比的守望。他为了守护妹妹幼小纯真的心灵,试图擦拭墙上的脏字,也放弃了远行的计划,并跟妹妹重归于好。另外,霍尔顿的行李箱中总是保存着弟弟艾里的垒球手套。霍尔顿非常想念聪明可爱的他,因此保存垒球手套,也是对弟弟艾里的守望。小说中的很多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反衬或者反面角色出现,与霍尔顿的“守望”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从霍尔顿身上影射到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一名守望者的角色出现,首先,守望好自身,在当前繁华的世俗中,时刻清醒的记得当初为何出发,提醒自己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快乐,才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次,守望好学生,校园里、课堂上、学生的心里甚至是家长的心田,我们能改变的不止一点点,还有很多很多……

  衷心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心!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