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学生第二读书心得2000字

admin2023-01-04 15:39:59.0读书心得1031

  关注学生首先从关注老师开始,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看了《学生第一》,再看《学生第二》,会对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观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第二》这本书从学校文化建设与经营、学校与市场、校园资源优化、教师及校长角色思考、校园改革等几大类问题集中阐述了作者关于学校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独特观点。《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书名相近,观点一致,但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关注学生”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只不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将“关注教师”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学生第二”意即“教师第一”。不管怎样,教师、学生都很重要!接下来,摘取书中的若干个观点,作为我阅读的感受的几朵小浪花。

  一、造氛围

  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第一步是学校管理者要从固有的教学管理观念中剥离出来,设法让学校中每一位教育参与者能以一种平等的身份获取更多的教育参与感。正如书中的高密一中校史馆存放着老校长儿子被另一所学校录取的录取通知书,也存放着处分校长的通报,还存放着校长自责的检讨书......这样的现实便会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平等的理念,这是营造学校文化的第一步。只有打破固有的学校主体身份差异产生的壁垒,才能更顺畅地构建和经营学校文化。而经营学校文化的整个过程,又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感,只有当个体拥有足够的参与感,才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推动学校文化的经营。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又需要在合理的框架中执行,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的应对方法。
学生第二
  学校的教育部署是自上而下的,这是“学生第二”观点的重要依据,学校对老师工作的情绪会自然而然地传导至老师对学生的工作中,只有学校的工作在老师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老师才会将这一种情绪氛围传递到学生群体中,这样教学工作才能有更好地开展,才能实现“学生第一”的目标;才能体现老师和学生的重要。

  二、勇改革

  改革,是焕发生命光彩的强大动力。学校工作的开展必须有所取舍,以长远的眼光在种类繁多的选择中追求最大的效益。而所有工作的执行是需要强大的动力去推动的,这时候树立特色鲜明的旗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旗帜的内容有所争议是必然的,而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我们所树立的旗帜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上。

  改革带来的压力来源于新的改革内容与多方个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由此带来个体之间的冲突。提升每一位个体在改革中的参与度,不仅是压力的均摊,更是责任的明确,这提升了改革的活力,形成了压力与动力之间的平衡。有时繁杂的规章制度会是束缚生产力的枷锁,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工作不需要规章制度,而是提醒我们要摒弃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最大限度地简化规章制度,因为制度的制定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所以,改革,就是要敢于打破落后常规,同时又要善于建立合理新规。

  三、善创新

  个体执行具体事件的活力来源于此事件能够带给个体的价值,在校园里创造市场就是将事件能给个体带来的价值多少的决定权交给个体,以此来激发个体的活力。个体在为其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无形中为学校这一整体创造了价值。将“市场”思维带入进学校的工作中是其中一种创新行为,它让学校里每一位个体能看到自己所进行的工作所能得到的具体效益,个体将会更为自发的开展工作,甚至为整体带来更高的效益,这种“看得到,摸得着”的利益比空洞的口号更充满力量。

  要想让校园充满活力,管理上的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脱离原有的校园管理方式,我们要有“不怕痛”的精神。不变的规矩、繁冗的部门,都是学校开展工作的绊脚石。我们应该敢于走出第一步,改变过去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规矩”,创新我们管理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校每一位个体的活力。

  四、用资源

  学校的资源有限,人才资源、时间资源等等。现在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资源的投放出现“不对应”,以及由于某种不必要的原因而在某个方面投入专门的资源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只有将资源投放至学生、老师真正切身需要的地方,资源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教学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校园内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上,我们将会不自觉地陷入教学工作缓慢推进的困境。我们需要摒弃“一根筋”思想,合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借水行舟”和“无中生有”等方法,高效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以追求达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五、敢担当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促成教育的大发展,就不能按部就班的“不走样”,而应该敢于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为学校工作创造活力。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上还需要学会终点思考,摒弃眼前与最终目标不相关的“小利”,学会沉淀,给予教师队伍一些“闲暇”,更多地营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的思考环境。这不仅仅是管理者在学校工作中的“终点思考”。更是管理者在追求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敢于突破固有形式的担当作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