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笔记1800字

admin2022-07-31 22:49:39.0读书笔记384

  潘新和先生主张:“语文教育,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作为一名从教几年的语文老师,总是忙碌于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甚少停下脚步思考,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课程,除了让孩子们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我们如何做到诗意的语文教学?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他在序言中这样写到: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他认为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什么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就是本色语文,它让语文变得更美,更为重视言语感受和言语想象,更加彰显语文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精致的构思技巧上,在不朽的精神母题上,在深邃的哲理境界上,在出乎意料的章法上,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上,在匠心独运的表达手法上。
语文的生命意蕴
  我们应如何开掘文本的诗意呢?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细品读。平时在备课中经常会先翻阅教材、查看好的教学设计,可唯独忽略的就是文本本身。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去直面文本,穿越时间、穿越空间,潜下心来,全身关注地品读文本,查阅当时的写作背景,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有、纯净的诗意体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握文章的基本感情基调。品读时,我们应该字斟句酌,应该沉入词语来品味精微的诗意。列夫托尔斯泰有篇文章《七颗钻石》,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小姑娘拿着用来找水喝的水罐先后变成木罐、银罐、金罐,最后还从金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并涌出一股水流。显然,水罐的变化是与小姑娘内心的爱息息相关的。但是,第四次金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正是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这个变化是她把水送给了过路人之后所发生的,我们细细品读,过路人是与小姑娘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代表了所有人,这份爱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是更高的境界,由此,金罐也涌出滋养生命的珍贵之水。有时,我们还需要比较品读,互文参照,发现文本的深层诗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都是写人,前者写遗民,后者写游人。作者都是宋朝,前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后者是南宋诗人林升,都是宋朝这个战火纷飞的宏观背景,通过两种人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一种是泪尽胡尘里的遗民,一种是纸醉金迷的“游人”——达官贵人。两种人,两种生活,两个世界,这种比照是红与黑的比照,血与火的映照,战争与和平的参照。细细品读,文本的深层诗意远不止于此。游人与遗民本是一国之人,游人本该救遗民于水火之中,可是他们沉醉于奢靡的生活,遗民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翘首期盼王师收复故土,最终一次次失望。这两首诗的因果互文,得以彰显。

  我们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意?语文是一场有气场的课,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一课,就致力于形成一种场,融合了师生的思想、情感、智慧、精神、心灵。这种场统一于情,是感动于总理人格的真情,是洋溢着崇敬和缅怀的深情,是呼唤爱和真心的激情。他引领学生沉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用心感受文字的体温,体味文字的气息,直抵作者内心的那份感动和崇敬。营造气场还需要构建课堂节奏。他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构建了四种节奏:悲怆之抑、绝美之扬、震撼之顿、惕厉之挫。在全课抑扬顿挫的节奏演绎中,痛惜之情、惊叹之情、耻辱之情、仇恨之情、自强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激发、宣泄和升华。

  如何使孩子作出诗意的文章来?儿童有着最纯真最诗意的心灵,因此我们大人要给足孩子充足的丰富的生活,让孩子充分感知世界,感受世界的奇妙、多姿多彩与真善美。即使是常态化的平常生活,也要启发孩子从某一个角度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作文不一定要有我们成人所谓的多么高大上的立意,只要是表现自己的真性情,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呢?

  王老师在序言的结束这样写到: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愿所有的语文人一起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们发现诗意语文中诗意的自己,共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