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1-14 14:42:38.0读后感318

  “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匹夫之勇”就是说项羽有勇无谋,这都好理解;“仁”为什么归到妇人的行列,可能稍有些费解。我不认为这里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因为男女的确在性格上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在某些场合表现为优点,在某些场合就表现为缺点。我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耳根软,容易相信别人。女性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生活范围和长期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所以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容易相信别人也就在所难免。二是同情弱者。因为同情弱者,所以面对别人的不幸很容易流泪,鲁迅笔下祥林嫂周边的女性便是如此。但面对强者,往往心生嫉妒,所以屈原笔下那些嫉贤妒能的人往往被形容为嫉妒别人美貌的女性。注意,我不是说男性不具备这两点,而是不如女性突出。因为男性处在社会交际的前列,他对事关生存的因素比较敏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也不会轻易被弱者的假象所迷惑。
项羽本纪
  女性耳根软,特别容易相信与自己亲近的人的话,比如闺蜜的话。你看项羽,本来要攻打刘邦,结果被私通敌营的项伯说服,要好好对待刘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如此亲近的关系,怎么能不信呢?而自己阵营中好不容易有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范增,却被冷落一旁。刘邦耳根其实也不硬,但他不会偏听偏信,而是择善从之。他据守关中就是因为听了“鲰生”的建议,后来发现不对劲,就听从了张良的在项王面前“示弱”的建议。为什么项羽愿意相信亲戚的话而不愿意相信一个谋士的话,这是因为不到27岁的项羽太年轻,社会阅历有限,还未形成成熟的信息判断力。在信息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听信最亲近人的话就是最简便可行的做法。

  同情弱者是普遍的人性,我们对谦虚的人总是抱有好感,就是因为他在我们面前“示弱”了。在同情弱者这方面,项羽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当项羽听说刘邦攻入咸阳欲在关中称王的消息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他是毫不手软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当刘邦亲自到项羽军营,低三下四地向项羽表白忠心的时候,项羽立刻软了下来,并且还把对方阵营里告密的奸细供了出来。本来一个很好的清除对手的机会,就这样轻易地错过了。当刘邦不辞而别、让张良送贵重礼物给项羽的时候,项羽本应追究刘邦不辞而别的“罪过”,但他却接受了这些礼物,很享受地把它们放在桌上。是啊,面对这样一个“示弱”且“恭顺”的人,项羽怎么能下得了手呢?项羽是一个从不示弱的人,即使在垓下之围兵败如山的情况下,他还要在众人面前炫耀他冲锋陷阵的能力。甚至因为不好意思让江东父老看到他落魄的样子,放弃了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实在令人惋惜。项羽一辈子都没弄明白,强弱是可以转化的,今日弱者未必不是明日强者。生活中同情弱者是一种美德,面对战争对手心生“妇人之仁”,那最终变成弱者的可能就是自己。

  兵不厌诈。欺诈,在平时生活中是不道德的,但在战争中却是可以利用的。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阵列准备迎敌,楚国人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军队将领建议:“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河,请赶快攻击他们。”宋襄公认为凭借险隘地形攻击敌人“不义”,没有接受。等到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将领再次建议赶快趁机攻击,宋襄公又认为不能攻击没有排好阵列的敌人。等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结果大败。在“妇人之仁”方面,项羽和宋襄公可以比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