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开课读后感1000字
捧起《海洋公开课》,我好似乘上了一艘探索深海的潜艇,在科学家的引领下,潜入那片幽蓝的秘境。这里没有课堂的枯燥,只有深海生物们的窃窃私语和科学探索的阵阵回响。我以前对海洋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这本书却带我深入它的心脏。从深海的地质结构到生物的生存策略,科学家们用通俗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有趣。我这才知道,原来深海里藏着这么多人类尚未解开的谜题,而探索这些谜题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最让我着迷的是“会说话的贝壳”那部分。作者说,不同的贝壳上有不同的纹路,就像它们的“身份证”——扇贝的纹路像海浪的波纹,海螺的纹路像旋转的楼梯,而蛤蜊的纹路则平平淡淡,像一块小石板。但别小瞧这些纹路,它们藏着贝壳的“成长日记”:每多一道纹路,就代表贝壳长大了一岁,就像我们长高了要在墙上画一道横线做记号。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平潭的海边捡的那袋贝壳。当时觉得它们长得差不多,随便抓了几把就塞进口袋,回家后还因为觉得“不好看”,丢了大半。现在再看剩下的贝壳,我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瞧:那只扇贝的纹路上有小小的凸起,是不是它小时候遇到过海浪的冲击?那只海螺的纹路颜色深一块浅一块,是不是它有时吃得饱、有时吃得少?这些以前被我忽略的“小细节”,现在都变成了贝壳的“小秘密”,真后悔当初丢了那么多!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东西,背后都藏着如此用心的设计。

不过,书里也有让我难过的内容——珊瑚礁白化的部分。作者说,珊瑚礁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住着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可因为海水温度升高、海洋污染,很多珊瑚礁失去了颜色,变成了白色的“石头”,住在里面的小鱼、小虾也失去了家。作者还配了两张对比图:左边的珊瑚礁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珊瑚丛里,小鱼游来游去,特别热闹;右边的珊瑚礁一片雪白,光秃秃的,连一只小鱼都没有,看起来冷冷清清。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去年去水族馆,看到的那片“彩色珊瑚”,当时我还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作人员为了让游客看到漂亮的珊瑚,特意做的假珊瑚。原来真正的珊瑚礁,正在慢慢消失!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节约用电:看完电视及时关掉电源,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因为我查过资料,节约用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样海水温度就不会升得那么快了。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我相信,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节约用电、保护海洋,珊瑚礁一定能重新变成五颜六色的“家”。
现在,我每天都会把《海洋的公开课》翻几页,书里的插图和文字,让我对海洋的了解越来越多。合上书,我趴在窗台上,看着远处的天空,想象着书里描写的海洋:阳光透过海水,照在五颜六色的珊瑚礁上,清洁虾在大鱼嘴巴里忙碌,浮游生物在水里闪闪发光……我突然觉得,保护海洋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节约用电、不随手丢垃圾、少吃一次性塑料用品……这些小事,都是在保护海洋。就像书的最后一句话:“当你开始为海洋做一件小事,你就已经和海洋成为了朋友。”这个四年级的夏天,因为这本《海洋的公开课》,我好像真的和那片遥远的海洋,变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