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求索之中读书心得1000字
陶西平先生在《沉浸于求索之中》中提出“世界上没有理想的教育,但要有教育的理想”。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具备够撑得起实现教育强国的能力和价值追求。
一、秉持教育理想,担当时代使命
陶西平先生提出了“教育家办学”思想。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有教育情怀,有理想信念和帮助学生成才的价值追求。在践行教育家精神方面,依然是我们教育战线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安阳市文峰区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大家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道德情操,把学校的发展同国家命运相结合,脚踏地的干好工作。当我们的生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时,更能迸发出无限的潜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慎言、善学、多读书、多思考,有儒雅之气,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种下“行为世范”的种子,成为对社会有用,有担当的人才。
陶西平先生提出“教育过程整体优化”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实践需要有系统思考问题的意识,比如数学教师不能仅考虑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需要考虑学生思维和认知形成的规律,考虑数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作用,考虑数学学科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提升的影响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将家国情怀、劳动精神等融入学科教学。比如说,体育课可以和物理运动力学实现跨学科实践,达到科学育人效果。劳动实践课,可以和生物课、语文课结合,研究生物生长规律,撰写观察报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思政课上,将时事热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二、构建复合型能力,适应教育变革
随着“五育融合”课改的推进,教师能力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我们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思考五育如何实现互融互通,自觉主动的进行教育实践。比如体育教学中的规则要求体现出德育,体育每一个标准动作的呈现体现出对学生美的教育,学生没经历一次汗流浃背的运动都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数学中图形的变化渗透着美育,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中许多地方涉渗透着德育等等,我们不见得在所有场合都实现“五育融通”,做到适恰,才是最好的教育。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例如,我校数学教研组长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这印证了陶西平先生“在反思中革新”的观点,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持续成长
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唯有终身学习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例如,我校薛恒钊老师开展关《DeepSeek的应用》专题培训,王鹏翔主任开展《信息结束语教学实践应用》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们通过学习,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正是对陶西平先生“主动适应数字化浪潮”理念的践行。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践行陶西平先生整体优化的思想,系统的考虑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实践力,求索力,革新力,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践行教育家精神,心系国家和民族,为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大的优秀学子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