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初读《曾国藩传》,我本以为是探寻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曾国藩一同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晚清重臣的传奇一生,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不断磨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励志典范。
1 资历平庸,砥砺自我
曾国藩世代为农,家里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曾父曾麟书就走上科考之路,然而曾父资历尚浅,一生中参加了17次科举考试,曾国藩21岁时,已经同父亲一同参加了6次科举考试,年年参考,次次落榜,已经成了十里八村的笑话,然而这一次父亲通过乡试考上了秀才。反观父亲中榜,曾国藩的文章却被当做反面教材也“榜上有名”,被当做“文理不通”的典型公式。这一挫折让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反复阅读优秀作品,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必须从刻板、僵化中突破出来,读书需要和实践相结合,开始重新构思文章结构,讲究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第二年他顺利开上了秀才,次年考取了举人,最终进京赶考,三年后考取了同进士,在道光皇帝亲试的考试中,他中第二名,道光皇帝破格允许他出入翰林院。
2 尚拙胜巧,勤恒相宜
曾国藩到了翰林院之后,深知自己才学浅薄,只读过写应试的书籍,不可谓真正的读书人,于是他开始系统的通读范仲淹、韩煜、司马迁、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曾国藩曾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种“尚拙”的态度是曾国藩人生哲学,在科举之路上,他稳扎稳打,靠下“笨功夫”积累知识,最终取得成功;在行军作战中,他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看似笨拙,却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局。最终以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湘军打败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的军队。
曾国藩这一生当中将勤奋和持之以恒演绎到极致。他给自己制定每日计划表——日课十二条:
第一,主敬
第二,静坐
第三,早起
第四,读书不二
第五,读史
第六,谨言
第七,养气
第八,保身
第九,日知所亡
第十,月无亡所能
第十一,作字
第十二,夜不出门
他每天坚持反思、写日记、读书,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写日记读书。他会因为最近很忙没有读书,就在日记中痛骂自己。
3 半个圣人、家书万卷
古人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本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是一部不断自我革新、破茧成蝶的奋斗史。
曾国藩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曾国藩曾被称为“曾剃头”,由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尤其是在初期处理土匪和维护治安时,采取了极端严厉的手段,导致大量人员被处决。
然而他的一生为官清廉,在京做官13年间,借钱度日是常态,没有回过一次家,原因就是没有路费,母亲去世他都是借钱回家,最多时欠下1千两银子。
他死后自然没有他的孩子留下什么遗产,留下来的钱置办完丧事后就没有了,留下的只是一封封家书,一声声家训。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慎独,主敬,仁爱,习劳"这八个字,是曾国藩留给曾氏家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慎独坚守内心的纯净,以主敬涵养精神的气象,以仁爱传递人间的温暖,(以习劳铸就生存的本领。它的家书涵盖了个人修养、人际关系、道德品质和生存能力等多个方面,
他的后人历经八代仍然人才辈出,学术和教育领域的曾广植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专注于科研事业;曾昭权担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在艺术教育领域发挥影响力;曾宪楷:在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专注于清史研究,并捐赠曾国藩手稿,推动学术研究。
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曾宝菡传承家族文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宪植曾担任宋庆龄的秘书,积极参与妇女运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商业和职业领域的曾约农: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湖南大学校长,并推动台湾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曾昭抡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在北大任教,并参与“两弹一星”的早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