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8-18 14:37:32.0读后感418

  历时半年时间,读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王林波所著《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此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语用教学探索,下编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语用教学实践。整本书内容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语言精练。只有聚焦文字,关注表达,课堂才能更具魅力;也只有从理解出发,关注语用,课堂才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从书中能感受到,王老师的确是一位“努力用语文教语文”的实践者。他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意见,不仅潜心学习、钻研书籍、研读课例,而且善于总结、用心写作,是一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寻着语文的本真、教育的本真。

  用行动成就梦想

  王老师对语文情有独钟,觉得每一堂课都是新鲜的;对同行,他乐于分享,坚持每周一节公开课;对研究,他执着追问,寻找实践的学理依据,他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播下了母语的种子,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之旅中留下了无数个宝贵的印记。打开课堂,让老师们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这是名师特有的风范;每上完公开课,积极与老师们做研讨,这是一位学者应有的态度;科学划分课时,让每一课都精彩,这是作为语文教师最本质的追求。

  他是副校长,却依然坚守一线,每周一节公开课,为老师们亲身示范;他坚持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工作室成果丰硕;他是特级教师,却能始终坚持研究,形成了朴实风趣的教学风格;他信念坚定,肩负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使命与责任,不断探索。他坚信,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就梦想;只要敢于坚持,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
  用实践引领课堂

  课标新修订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表达是落实语用的最佳实践途径,也是儿童在真实言语交际情境中“语用”能力提升的最优训练方式。王老师用一节节生动的课例,践行了关注“语用”的重要性。

  1.指向“语用”,一课一得

  王老师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为例,探寻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关注语言,发现“这一课”的表达特点;聚焦表达,发掘资源当堂习得。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有所收获,真真正正地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必须发掘最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最有利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语言的实践,从而习得方法。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一课一得”。

  2.指向“语用”,同生共长

  巴金笔下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令无数人叹为观止。不过,我们要赞叹的却是它的根,没有庞大的根系,怎么可能会有眼前壮观的树冠?语文教学就像这棵大榕树,要想使外显的习作教学引人注目,就必须让阅读教学的根基牢实,扎实牢靠。只有根基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树冠才能喷薄出生命的活力。聚焦表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就能融会贯通为一体,同生共长,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分别以《圆明园的毁灭》《猫》《白鹅》三篇教学为例给出了方法:关注表达,在阅读教学中领悟方法;重视语用,在实践练习中提升表达水平;用好“例子”,在品析写法中优化习作技能。不错的,功夫在诗外,要想学生写出好文章,绝不能仅仅依赖于为数不多的习作课教学,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范例作用,让阅读教学聚焦语言表达;习作课上,我们也不能丢掉一篇篇的课文,必须带领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写法,在自己的实践习作中实践运用。当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互融合贯通时,便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3.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处

  “基于“语用”,让思辨走向深入”,强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王老师列举了《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实例。《晏子使楚》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改编自《史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文中的晏子以精炼得当、机智巧妙的语言让原本想侮辱他的楚王尴尬至极,这一刻无疑是训练学生是辨别能力很好凭借。青年名师何捷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巧妙设计,将学生引入认知冲突的漩涡之中,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

  4.基于“语用”,让积累更有意义

  聚沙方可成塔,厚积才能薄发。一个人没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很难有流畅流畅的表达,积累是表达的基基石。文中作者以《丑石》《祖父的园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篇文章为例,让我们知道了,有选择的积累,更有价值;有方法的积累,更有效果;有运用的积累,更有意义;我们需要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词去激活一个词,焕发它们的生命力。

  学生最美的样子是读书时的专注,老师最美的样子亦是读书时的沉思。龙应台说:“文字是一粒种子,应该落在广袤的大地里。”语文是一隅方塘,应当映照出万千世界的丰富。不辜负语文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教学中秉承信念,才会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将继续跋涉语文之路,追寻语文教学的梦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