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心理抚养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9-21 14:41:14.0读后感743

  养育孩子,父母需要之前的学习积累

  正如当老师之前需要学习和培训一样,当父母之前也需要学习积累。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很难不焦虑。那父母如何治愈自己的焦虑?请看书,请学习,不用事事都问别人。问别人,只是别人的经验,并不适用自己的孩子。父母要多看书多思考,多思考自己孩子的想法,去读懂他的内心。书籍中有通俗易懂的方法,家长有自己主观地判断,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李玫瑾老师说,我们之所以认为之前的老师好当,因为那个时候信息闭塞、匮乏。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孩子会很当真,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网上的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学生每天看到的、知道的未必比老师和父母少,这时候长辈和他们讲大道理,他们就不想听了,因此教育也就变难了。那对于成年人而言,成年人更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如果要想给成年人做思想教育工作,给他们滔滔不绝的灌输大道理,效果可想而知。

  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明白早期养育的重要性。遇到任何问题,家长要懂得思考,要知道如何处理,而不是慌乱不堪或者随性而为,那样或许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他需要我们的引导,他需要去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而父母虽然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毕竟是成年人,有自己人生的积累和经验,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抚养
  最近关注了两个家庭教育的短视频号,王纪琼老师和火花老师。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恍然大悟,我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合适的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这更需要长辈们在早期养育孩子的时候开动脑筋,智慧育儿,而不是随性而为。长辈需要把处理孩子的每一件事当做“育”孩子的一次机会,让教育在实际情境中发生。很多专家说不能错过教育孩子各阶段的重要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家长所能抓住的时期就是六岁以前。不是说六岁以后就改变不了现状了,而是需要长辈下更大的功夫了。

  育孩子,情绪自律从现在做起

  李玫瑾老师说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第一个窗口是面部表情。第二个窗口是言语或文字。第三个窗口是行为举止。我们可以透过这三个窗口察觉到人的心理。人们情绪的表达一般是四个层次,第一是微表情情绪,第二是表情情绪即给人脸色看,第三是声音情绪,第四是动作情绪。

  最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则是言语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是如此。长辈的言语应该是温柔而坚定的,这样你的情绪才在你掌控之中。当与他人说不通时,那就缓缓或者主动改道。情绪自律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得情绪者得顺遂。

  情绪自律从现在开始。

  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最易激动,前期的情绪自律培养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前期没有教过他情绪自律,没有教过他如何平静地处理问题,到后来他总会被别人几句话激怒,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的后果就是用拳头解决问题,但是用拳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会导致身体受伤害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李教授在本书谈到六岁之前就应该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长辈需要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可以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好好说话是情绪稳定的表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教水平,也是父母用心培养的结果。

  其实在大多数家庭,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现象,孩子做了错事,绝大多数父母都会生气。只有深谙教育学原理,有着极好修养的父母,才能做到遇事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管教适当。但是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可能不经历来自他人的粗暴对待,不可能不经历各种想象不到的委屈,即使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走向社会也会遇到。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的家庭成员懂得情绪自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影响,就可以养育出来教养好的孩子。

  养孩子,眼光需放长远

  眼光放长远。自己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一辈子,但是长辈还可以看到孙辈。孩子的成长和父母及长辈的晚年幸福息息相关。

  对人最有力,最无价的控制力量就是情感。

  李玫瑾老师说依恋情感就是教养的心理资本。依恋一般出现在半岁左右,一直持续到12岁,因此抚养人不要频繁更换,孩子身边最好要有固定的抚养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很重要,孩子一见到熟悉的抚养人,情绪会很快稳定。

  教养最佳时期是社会行为,初始时期,教养不同与抚养。教养应该在孩子接触他人有自主动作的社会行为之始,随事而教。规矩的积累,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教养。

  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玫瑾教育自己的孩子。

  “很多人是不愿意被别人批评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情。可是当你做错了,没有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是谁批评你最好的,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在最亲的人面前做错了。那你在外面就不会犯这类错误,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你觉得是这样吗?”

  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果父母没有一定的养育理念和方法,不能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里,那些行为不可为,那么当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种错误的见解和认识,甚至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再改变他就很难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