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3-02-11 15:36:00.0读后感420

  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每一次阅读都是崭新的开始。岁月经年,十载春秋,当我再次翻开《水浒传》,好汉们不顾生死的相助、义薄云天的结拜依旧使我感动,但褪去童年时绝对的黑白滤镜,《水浒》里复杂的人性和扭曲的法律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不同于如今横行的网络小说中“扁平化”的人物形象,《水浒》中的人物都是极其生动立体的,他们是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人,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也会一时冲动乱杀无辜,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因为不满喝酒时有人在隔壁哭泣而大声呵斥,也会在听说父女俩的可怜遭遇后怒杀蒋门神。他有极其突出的优点——仗义、善良,也有不可弥补的缺点——冲动、暴躁,简单的善恶无法对他做出最真实的评价。除了鲁智深,在我看来潘金莲也不仅仅是一贯认为的毒妇那么简单。《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的过往经历有过简单的介绍,她原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一个婢女,因为外表漂亮被主家骚扰,潘金莲不肯依从,跟主人婆告状,主家因此恼怒,便赔钱把潘金莲嫁给了武大郎。寥寥数语便可以看出潘金莲本性并非贪慕虚荣,在被迫嫁给武大郎后,清河县的二流子们常常嘲弄两人,骚扰潘金莲,尽管这样潘金莲依旧谨守封建时代女性的本分,和武大郎搬到了隔壁的阳谷县。但她真的不委屈吗?在她拒绝主家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我想那时的她应该和万千少女一样梦想着找一个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平静美满的度过一生。但是她低估了主家的恶劣,在嫁给武大郎之后,少女的梦想随之破灭,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使她这一生都无法离开武大郎,满心的委屈压抑成如水的怨怼,西门庆的纠缠、王婆的诡计、生活的不平使她中计被骗,不能自拔,一个如花的女子埋在了黑暗社会和封建礼教之下。
水浒传
  但是当我们换个思路,细究鲁智深和潘金莲的“反叛”源头,鲁达从鲁提辖变成鲁智深是因为他想帮助受蒋门神胁迫的父女俩杀了蒋门神;潘金莲从坚守底线的少女变成不择手段的毒妇是因为她被主家强迫嫁给了武大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放在现在,我们会如何解决?我想绝大部分人会和我一样寻求法律的帮助,而不是像鲁智深一样选择自己解决,像潘金莲一样选择忍气吞声。那鲁智深和潘金莲为什么不向官府、向衙门寻求帮助?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官府。我国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但在人生下来就分三六九等的封建社会,这句话无疑就是一句空话。有势者无人敢抓,有钱者用钱赎罪,最终法律扭曲成了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压迫工具。而这时候我们再看《水浒传》,好汉们被逼上梁山,一路上铲凶除恶,但他们所杀之人真的全是恶人吗?被鲁智深打伤的僧人,被武松杀死的官兵,他们只是尽忠职守,想要在这不平的世道里活下去,何错之有?“侠以武犯禁”,从僧人、官兵的角度来看,好汉们与那些贪官污吏、奸商巨贾又有什么区别?贪官弄权,奸商以金,而我们所谓的好汉依仗自己超出常人的武力何尝没有对平民百姓进行压迫。

  十五大以来,我国提出依法治国方略,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前进的保障,是国家不可践踏的尊严。立法、普法、严格依法治国理事是国家的责任,守法、尊法是公民的义务。“天网恢恢,疏而不露”,科技的发展,扫黑的进行为法律插上了翅膀,北宋时欲告无门的惨剧已经不复存在,武力不再是践踏法律的依仗。《水浒》的故事亘古不变,而我们的国家依旧滚滚向前。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