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心得3000字

admin2023-01-12 14:34:10.0读书心得860

  初读《我的教育信条》就犹如攀爬崎岖山路,异常艰难。不过,既然是教育学经典著作,便不会像读一般小说那么容易,必然需要“啃读”。于是,就暗自下决心:一遍读不懂就再读一遍,直到能理解为止。读到不太懂的句段,我也会与同行交流,在这样的反复啃读下,感觉总算有些入门了。本文以三步走为框架,浅谈阅读此书后的几点感想。

  第一步:教育之初——找寻兴趣,点燃热爱

  阅读此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杜威对兴趣和努力的阐释,如“对理想的真正兴趣,必然象征着对表达理想的所有条件产生同等的兴趣。”杜威对兴趣的阐释,让我想到了班上的一位学生。他的语文基础很差,成绩也不理想,但是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对实现目标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学习这条路上,他越挫越勇,他对每一份练习和资料都充满了兴趣。对啊,于学生而言,提升自我,取得好成绩是他真正的兴趣,那么,他完成的每一份作业都是令他充满兴趣的。反之,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的兴趣,他做的每一份作业都使他痛苦。于教师而言,想提升自我是真正的兴趣,那么,阅读如此佶屈聱牙的书,也就是充满兴趣和快乐的。学生、教师如此,做其他的任何事情亦同理。因此,在教育之初,若能帮助学生找寻兴趣,让他们的所学和自我趋同,那必然能产生对学习的热爱。

  基于对兴趣的这种认识,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找寻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如将诗词教学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以情境为载体开展文本教学,以激发内驱力为导向开展作文教学等。如在执教张孝祥的《过洞庭》这一课中,我跳出单篇诗词教学的局限,将《过洞庭》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通过“为诗词撰写绘画提示”的情境活动,让学生获得鉴赏诗词抓住意象分析意境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我用“立像”“立言”“立心”三个具体任务串联课堂。“立像”这个任务就是通过分析诗词,给执笔作画的美术生提供思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呈现引导总结意象意境等知识并板书学生讲出的方法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虽然两首作品都有洞庭湖、舟等相同的意象,但是在不同的主观情感的影响下,表现为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在鉴赏所有的诗词中,都不能忽视的一种思想——一切景语皆情语。“立言”这一任务就是结合诗作,为画作题写一句话。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理解:提示内容我们更多的是侧重从写景部分找“立像”的依据,在“立言”环节,则可更多地结合作品的抒情部分。“立心”这一任务主要是结合作品思想感情及主旨,为画作取一个小标题。在学生讲述中引导学生讲出立心的关键就是对情感主旨的把握。这堂课,发现几个平时不爱学诗词的男生,竟然十分认真投入地参与到课堂。其中有一位同学不仅写了绘画提示,还动手作画。在之后的巩固测验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比以往要好很多。这种出人意料结果的贡献者正是兴趣,如果能找到与学生的学习相契合的兴趣,必能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我的教育信条
  第二步:教育过程——在兴趣与努力之间寻求平衡

  虽然,兴趣有如此之奇效,但是我们又不能过分夸大兴趣的作用而滑入极端。兴趣是一种情绪,它易改变,或者断断续续,只能带给人暂时的积极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能够稳定而持续,这本身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兴趣,它所带来的成功不在于“兴趣”本身,而是依靠“稳定而持续”,“稳定而持续”地为某一个目标奋斗,这不就是努力吗?正如杜威在书中所言“附着于目的的每一种兴趣或者价值都附着于每一步的努力中”。努力本身带有自律性和持续性,它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兴趣”的随意性。“兴趣”只影响人想或者不想,而努力则促使人必须完成。总之,“兴趣”虽然很重要,但它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因此兴趣并不可靠;而“努力”则是相对稳定的,更可靠。

  在“兴趣”与“努力”的诉讼中,杜威指出“兴趣的真正原则,在于承认事实或者主张的活动形式和自我的统一,在于行为人自己生长的方向”。但是,我们所接触和面对的学生,几乎很少有这种理想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但无法做到统一,而且他们的活动和自我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认为在探讨兴趣和努力的关系问题中,我们无法绕开“兴趣的起源”这一话题。从兴趣的源起来看,兴趣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对普通人而言,大概率是后一种。人的天性大体一致,喜欢吃喝玩乐种种,一出生就对学习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兴趣,肯定是小概率的。只有做得好的事情,才会感兴趣,但是不付出努力,事情大概率不会做好,在不断的失败中,哪怕一开始存在的兴趣也会很快丧失,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在不断地肯定中,学生的能力才会提升。从兴趣的不可持续性来看,再有兴趣的事情,想要做好,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会变得乏味,兴趣会被慢慢消耗。所以,当兴趣消耗殆尽无以为继的时候,只有努力才能突破!

  总之,兴趣和努力之于教育的作用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所有科目都感兴趣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真正开始学习之后,学生的态度和模式都应该发生变化,学生不能被兴趣左右,让兴趣凌驾于努力之上。他们应该达到的状态是:感兴趣的科目努力好好学,不感兴趣的科目也要尽量努力学。教育如果能在兴趣和努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样的教育便更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第三步:教育之终——做一个向上的人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对于我所执教的高中这个阶段,杜威对它的定义是“高中是大学、非大学的企业和专业公众之间的桥梁。”但是,在普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所学的当下,我们的着眼点往往只在考试成绩。当考试分数成为升入大学或进入社会的唯一通行证,这种高中与大学、社会的连接就会非常脆弱,容易成为被轻易摧毁的桥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有更多提升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成就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自我,而不是沦落为只会刷题的考试机器。正如著名教育家罗素所说“学生应该被当作目的而非手段”。

  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目的来教育,那么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到底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答案是:一个向上的人。想到了正伏桌写教案的某一天,微信上接连弹出了自已毕业学生的消息。“飞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又获奖了!‘青燕归巢计划演讲比赛’我得了二等奖!”“团委正副书记还有主持人都惊讶于我的进步,这次有2000元奖金哦!”“我的进步跟高中时期飞姐的教导密切相关,是你告诉我‘应该一直都保持着向上的姿态’,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又是一个来报喜的学生,看着女孩透露着欣喜的文字,我的思绪被拉回了多年前。女孩成绩基础很差,弱科特别弱,但是很用功,尽管成绩有进步,但高考前几次模拟考考出来还是跟本科线有距离。当时,班里跟她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好多。在他们因为受挫想放弃的时候,我总是用这句话安慰他们:“保持向上努力姿态的人,机会都会在那里等你的,你的成功,不在这次,就在下次……”这位女孩最终顶住挫折和压力,如愿上了本科,并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中突破自己。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最好的馈赠就是我们能与那么多学生相逢。我曾在两所高中任教,所遇到的学生大多是成绩很一般的,甚至是较差的。他们当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努力了,最终也不一定能上本科的人,是在统计数字里被标记为“没有上本科线”的一群人。虽然高考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考试,但高考毕竟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语文老师,我能给予他们什么帮助呢?我想,如果能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监督他们持续努力,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个向上的人,我的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吧!如果从高中大门走出的是一个阳光自信,向上的人,他的通向大学或是社会的那座桥梁,都将更坚固吧!

  《我的教育信条》虽然很难读,但在阅读中闪现的灵感却也很多!从最初的消极抵制到后来的甘之如饴,只因为懂得了:博览群书,自会自信从容,走进经典,才能信手拈来。感谢教育经典,感谢他们在我科学育人的道路上,让我不断地去反思,去总结。感谢他们给了我很多方法与智慧,让我作为人师,能够以真情唤醒真情,唤醒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步走,从兴趣到努力,再到打开向上的人生通道,学生如此,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1 2